多位院士入选!教育部公示候选人名单

职  务:小编

职  称:

电子邮箱:院士名单大全

科研方向:  王泽山,男■■,汉族,1935年9月生,党员,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躬耕教坛64年,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创立并发展了发

  王泽山,男◆★■■★◆,汉族,1935年9月生,党员◆◆,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躬耕教坛64年,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创立并发展了发射装药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学科育人根基,培养了一大批学科人才◆◆★★◆■。他以国家需要为毕生追求,聚焦原始创新◆★、突破颠覆性技术,推动我国相关科研取得重大进展。他以“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培养了百余名博士生。他乐教爱生,一次性捐赠1050万元,奖励一线教师和优秀学生★■■◆★。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最美奋斗者、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陈政清,男,汉族,1947年10月生◆★■■,无党派人士★■★■,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教书育人一线余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行业卓越人才★◆■★■。他率领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电涡流阻尼新技术为代表,在结构抗风与减振控制领域取得系列化原创成果■■,成功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家速滑馆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他领衔的风工程与桥梁工程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湖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齐国辉,女,汉族,1969年3月生,民盟盟员,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她扎根高等教育28年■◆★★■★,努力推动科学研究、专业教育、课程思政相结合■■◆,把一项项科研成果写在乡村振兴前沿★■★◆■■,引导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她严谨治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深受学生爱戴。她创建■★★■■“阶段目标管理+定期汇报”研究生管理模式,将研究生培养成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练就过硬实践技能的高端人才★◆■。她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不断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李坚,男,汉族,1943年2月生,党员★■■◆■,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教43年■◆★◆★,牵头教师团队入选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身为国家一流学科★■★◆◆◆“林业工程学科”带头人★◆★,81岁高龄仍亲自担任学校林业工程改革试点班班主任,不断探索林业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他始终致力于木材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拓宽与创新了传统木材科学研究领域,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木材阻燃剂FRW突破技术瓶颈■■■◆★◆,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赵东元,男,汉族■◆★,1963年6月生,党员,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坚持20余年面向自然科学大类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该课程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入选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他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路线■★■,创制了介孔有机高分子和介孔碳材料,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成功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石油化工重油加氢裂化工艺中,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注重科研梯队建设,积极资助年轻学者发展★◆★★■,指导的研究生3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创新争先奖★◆、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段宝岩,男◆◆★◆◆◆,汉族★■★,1955年2月生◆★■,党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坚持教学一线年★■,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开创了电子机械机电耦合学科体系,主编《电子机械工程》丛书,领衔的机电科技研究所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在“中国天眼”总体论证中提出的光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方案,开创了大跨度柔索用于馈源高精度动态定位的先河■◆★★◆◆。他主持世界全链路全系统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系统研制◆■★■◆◆,主要指标国际领先◆◆★◆,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公示时间从8月8日到8月12日。教师节期间◆■★,将公布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并进行事迹宣传◆★■。

  王学利,男◆◆★■■■,汉族,1965年11月生,党员,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教授■★★★◆。从教36年来,他以◆★■“学生爱听课、能听懂”为目标,创新了“案例为导引、问题为核心,三元融汇■★,五维协同■◆◆★■”的高职问题式专题化“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并在全国高职学校推广■◆■★。他主持研发了■■■■◆■“壹网情深”——新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移动学习平台◆■,实现职业院校共建、共享,让学生参加网络“大思政课”学习。他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12项◆■,主编专著、教材10部■◆■,为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经验。曾获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等荣誉■◆◆。

  夏志强◆■■★,男,汉族,1967年10月生,党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他长期坚守教书育人一线,探索出“政治导航、思想引领、知识传授、实践历练、人格培育”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他率先垂范■◆★■,十几次克服严重高原反应到西藏高寒地区为干部和学生授课,指导培养研究生27人◆◆★■。他坚持推动实践教学,主持建立实践教育教学基地24个,推动了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荣誉。

  张汉壮,男,汉族,1962年7月生★★◆◆★,党员,吉林大学校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他深耕教学与科研一线年,用人生寻觅物理之智,描摹物理之美。他潜心育人■★■★◆■,致力于◆■★■■“让物理变成有色彩的学科”,为30届本科生主讲主干课程,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累计教授学生6000余人★◆★◆■。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探索数字化教学方式■★■,构建多维度一体化的教书育人模式,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他无私博爱,通过慕课平台开放课程,让更多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教师和学子感受到物理课程的魅力。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教学贡献奖、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

  黄建平,男,汉族,1962年11月生,无党派人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建立了我国半干旱气候观测系统,构建了半干旱气候变化机制的理论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引领学科成长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他坚持科教融合,开创了在西北荒漠锤炼领军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国气象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使兰州大学成为气候变化领域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高地。他领衔的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逄锦聚★◆★★■◆,男,汉族■■■■★,1947年2月生,党员,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从事高等教育40年来★◆◆■◆■,带领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学术研究,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企业开展调研★■◆★★◆,累计培养博士生60余名◆★◆★。他主持编写全国大学生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重点教材◆■★★■■,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主持完成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等著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奖等荣誉◆■◆。

  张艾平★■★,男■■★★,汉族◆■■■■,1983年9月生★◆■,党员,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在藏执教19年间★■◆★,他探索大思政的高效实施模式■◆,用生活语言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爱上思政课。他组建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为21万人次讲解3200多场◆■■★。他创建老西藏精神劳动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开荒植树★■◆◆◆■,完成110亩荒山绿化★◆■◆。他常年带领学生调研西藏的红色文化遗址,行程6万多公里,设计22条西藏红色研学线路。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李玉,男,汉族■★◆◆,1944年1月生★◆,党员,吉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教43年,始终致力于菌物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创建了该领域“产学研用一体化”学科体系,完善了菌物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创办了国际菌物学院★■■,编写了系列配套教材,累计培养菌物学领域研究生200余名◆■★◆,已成为菌物学教学、科研、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他带领团队扎根生产一线■★◆,坚持科教兴农,研发食用菌栽培技术超过300项。领衔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徐卫林,男★■◆◆★,汉族,1969年4月生,党员◆◆,武汉纺织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先进纺纱技术与功能纺织品领域的研究■■★★,研发了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发展★■◆■◆★。他坚持攻坚克难,研制的“火星着陆巡视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为“天问一号◆◆”着陆过程中的姿态调整提供保障。他带领团队研制的“嫦娥五号”月面国旗是中国在太空极端环境中使用的第一面纺织品国旗,研制的“嫦娥六号”月面国旗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的国旗。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张忠德,男,汉族◆■◆,1964年9月生■◆,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从事中医急诊教学36年,他努力构建★■■■■“德技并进”人才培育体系◆◆■◆,打造中西医急症人才培养高地◆◆★,领衔的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先后参与“非典■★”、新冠疫情防控等工作,积极提出“中医方案”。他主动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中医指导和教学,率先开启“大师领衔+疾病防治+岭南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模式。曾获全国优秀员★◆◆■◆★、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龙友华◆★◆,男,瑶族,1970年10月生★■■◆★,党员,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他从事教育30年,是学生心中的“人生导师◆◆”、果农口中的“猕猴桃大王”,用心教学★★■◆,潜心科研,以生产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了大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创新型人才。他通过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指导青年学生与教师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全面振兴。他以身作则,服务于农业产业帮扶事业,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科学知识传递到农户的手中■■★★★。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陈佳洱★◆,男★◆■★■★,汉族,1934年10月生,党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从教60年来,他恪尽职守,春风化雨,启智润心◆★★◆。他直接参与筹建我国第一个核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开创了我国核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培养了近万名高级专业人才★◆■◆,其中毕业生中有院士17名。他是我国粒子加速器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推动中国加速器事业从跟踪、追赶阶段进入到并跑和部分领跑阶段◆◆★■。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积极推动设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有效提升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举措。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

  韩金红,女,汉族,1979年12月生,党员,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等融入教学中■◆◆■★★。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将提升道德品质融入《内部控制》课程,引导学生做诚信的会计师★◆。她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她在患病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坚定完成教书育人的梦想。曾获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新疆尔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

  马晓欣,女★■◆◆■★,汉族◆■◆■★★,1967年1月生,党员、民盟盟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教授。她耕耘教坛34年,一直奋斗在妇产科教学工作第一线。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将思政教育融入妇产科教学■◆★★,编写《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案例集》◆◆■◆◆。她坚持探索创新,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案例库+★★◆■◆◆“四步三入”全链条立体教学新模式。她践行医者担当★◆★,多次带领学生和志愿者团队赴困难地区开展义诊和健康宣教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曾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陈雪玲,女,汉族,1971年3月生,党员,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授■■■◆。她全心全意奉献边疆医学教育28年,主持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医学免疫学》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病原生物与疾病》◆◆◆◆★,在新疆率先开展★★“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融合教学。她致力于新疆地方病包虫病研究,指导学生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她主编“免疫学科普系列教材”,为南疆百姓科普知识,带领团队为近10万名群众体检建档,将精准帮扶落到实处。曾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秀教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

  余建强,男★★◆★◆,汉族,1965年2月生,党员,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他躬耕高等药学教育一线三十七载,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人才。他秉承■★■“育人成才潜移默化,修身立德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采用“理论教学+科研实践+创业训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他深入行业一线◆◆★★◆■,聚焦产业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英才■★◆◆”等荣誉。

  蒋兴良,男◆★◆■,汉族★★,1961年6月生,党员★◆■★◆,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42年来,他始终奋战在极端环境电气外绝缘、覆冰与防冰减灾教学研究中,六盘水、三峡库区、青藏高原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带领师生深入青藏高原■★◆◆■,攻克2800—5100米高海拔条件下的电气外绝缘难题。他带领学生在雪峰山建设野外研究基地,历经13年建成国内外能源安全领域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从教以来,他培养硕士、博士120余人,为我国电力行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侯莉敏,女,汉族★■,1965年11月生,党员,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她带领研究团队长期扎根西部,聚焦区域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通过组建★■◆■★“省—县—乡镇”三级教研队伍,建立了集“开发—实验—示范■■◆”为一体的实践联动机制◆■◆,采取“点(试点园)—线(片区幼儿园)—面(全市幼儿园)◆■★◆”的辐射方式◆◆★■,以■★◆★“调研诊断—行动支持—评估反馈”为工作路径,实现了幼儿园教学研究与指导的机制创新。实践模式在多地幼儿园中推广,促进了200多所乡镇幼儿园的改革发展★★,带动了千名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惠及数十万幼儿。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牛莉娜,女★◆◆■■,汉族◆◆■,1979年9月生,党员,海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从教23年来,她创建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模式■★,构建了“课程—专业—学科■◆◆★■◆”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她坚持“三过程四评价五教法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建立了“线上+线下”“教学+虚仿★◆■■”的多元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所在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她牵头组建★■◆■“四级联动”科研创新团队★◆★■,创建海南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未知新病原检测、监测及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平台■★◆■★,提升了海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识别和预警监测能力。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海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海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

  聂少平,男,汉族,1978年8月生★■,党员,南昌大学副校长、教授。他从红土地农家走来■★,着重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独立人格◆■◆◆■★、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名学生在他的感召下,留在革命老区潜心科研,已成长为食品科技领域的中坚人才■◆★★■◆。他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将课堂理论融入科研实践,独立或合作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30余名,发表300余篇高水平论文。他深耕多糖领域,主持国家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他注重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和大思政工作格局★★◆■■■。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涂勇,男,汉族◆◆■,1966年7月生,党员■■★,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他潜心执教约35年◆★★★★,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技能大赛和实训基地建设,是数控铣削行业发展、人才培养及技能鉴定改革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致力于高素质高技艺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参与技术文件制定、解读、培训,科学规范制定标准◆■★,连续5届担任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数控铣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先后带出4个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刷新了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数控铣项目的获奖历史纪录★■■★。曾获国家级技能大师、河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

  8月8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公示了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共64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其中有32位高校候选人★◆■◆◆。

  袁亮,男,汉族◆■◆★■,1960年6月生,党员■◆★★,安徽理工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煤炭安全科技创新和煤炭安全教育,攻克世界性技术难题■■★◆,把中国煤矿瓦斯治理带到世界舞台,为国家煤炭能源安全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他领衔的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积极探索行业特色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倡导和践行“心中有学校、心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理念,组织青年教师“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推动学生多元协同发展。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闫浩文,男■◆◆■◆,汉族,1969年1月生★★◆■◆,党员,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他牵头创办学校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他牵头申请获批■★■◆◆“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平台■★◆★,使学校的测绘学科人才培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他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主编的多部教材被全国100多所高校采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

  张无敌,男,汉族,1965年2月生◆★■,党员,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员、教师◆◆■。他从事生物质能教学科研及推广应用38年,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他带领学生深入云南乡村一线■■★◆■◆,建立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培训农村能源技术员和农户万余人次■■。他带领学生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4F循环经济模式,突破了寒冷地区冬季沼气工程稳定运行的技术瓶颈■◆★◆★■。他率先成功研制商品化玻璃钢户用沼气池,先后在10多个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推广。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陈洁■★◆■■◆,女,汉族,1973年1月生■■,党员,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她发起“川藏青光明行”项目,连续12年带领2000余名师生和志愿者走进川藏青高原,为3万多名群众建立眼健康档案,让近万名群众重见光明。她专注低视力研究,报告了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两天内视觉触觉的发育过程。她负责筹建温州医科大学眼健康科普馆,获评全国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她牵头组建全国大学生近视防控宣讲团联盟◆◆■,打造近视防控“温州模式”并在18个省市推广。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程芳琴■◆★★■◆,女■★★,汉族■■◆★★■,1964年7月生■■★◆,党员,山西大学副校长、教授★★★■■■。她坚定行走在废弃资源循环利用道路上,创建了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她注重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协同,助推学科交叉融合■■■★◆,建成对接地方产业的创新学科群★◆★。她创建四位一体研究生育人新方法■★◆◆★,以研究生为主体申请和承担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提升研究生对接能源环境产业链、跨越学科边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的“襄垣模式”和◆◆■■★“大地模式◆★■”为地方高校政产科教融合提供了范例。曾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王文山■★■◆◆,男,汉族★■,1969年2月生,党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焊接实训基地负责人、教授◆■■◆★★。他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开发30余项焊接实训项目,独创“五步教学法”与“五度操作法”,大幅提升实训效果和教学质量。他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深入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技术技能指导、技术难题攻关,先后培养出多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北疆工匠◆■”等高技能人才,被称为“复制劳模和工匠的人”。他主持完成的链轮环修复等项目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8000余万元,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